颱風莫拉克的路徑其實無甚特別,只是一個自形成到登陸都向西移而直趨台灣的氣旋,統計數據告訴我們這些路徑平均一年有幾次,而颱風強度更高的例子比比皆是。著名的例子有 2005 年,當年台灣受到海棠,泰利和龍王三個強烈颱風侵襲,雖然損失不能避免,但絕對沒有今次般厲害。這證明除了颱風的強度外,還有很多因素決定一個熱帶氣旋對於某處的影響。
熱帶氣旋帶給登陸處附近地區的影響可分為三方面:大風、大雨和風暴潮。正如上面所說,台灣幾乎每年都受強烈颱風影響,對於當地民眾來說大風實在是司空見慣,而當地的樓宇亦早有一套承受風力的指引;熱帶氣旋的風力強度往往可以由雲圖估計,因而由大風所構成的災害是相對穩定和可預計的。至於風暴潮,由於台灣東部沿岸地勢較高,從東部登陸的颱風所構成的風暴潮災害也不大;但西部地勢相對較為平坦,若遇上西北颱的時候 (西北颱為颱風從台灣北部通過,為台灣西部帶來猛烈西北風;採取此路徑的颱風一般會為西部地區帶來強大風雨和風暴潮),風暴潮是一個要考慮的災害因素,但同樣其影響是可預計的。
但大雨對台灣來說是可以構成極大災害的一環,同時偏偏為最被忽略的因素。台灣高山林立,颱風外圍吹來的氣流遇到高山阻擋,去路只有一條:就是往上升。空氣上升冷卻而形成雲,繼而以雨的方式落到地面,此為地形抬升作用,亦是高地比平地多雨的重要原因。如果遇上莫拉克這類型的颱風,適逢西南氣流活躍時期,颱風南部的西南氣流將非常猛烈,且從濕氣不絕的南海上源源不斷引入更多濕潤空氣,令當地落下數天大雨,山區總雨量更達二千毫米 (相當於香港一年的雨量)。缺乏這方面的防災知識,和現時科技對預測雨量的局限,致使在預防大雨構成的災害上顯得束手無策。
除了大雨預警有待改善外,這次天災也揭示了台灣高地的潛在危機。台灣每年由熱帶氣旋帶來的雨量非常可觀,而由於有地形抬升作用,山區雨量驚人也不是甚麼新鮮的事實。面對這樣的情況,究竟當局應該做更多的措施來防雨,還是台灣山區地方根本不適宜居住呢?
有關熱帶氣旋對香港的影響,下次再作詳細講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