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

網誌新成員


由即日起,港澳氣旋監測站加入成為本網誌的一員。港澳氣旋監測站網主Jonathan將在這裡撰文,與各位分享氣象地理事件和趣聞。希望此安排能為各位帶來更豐富的資訊!

2011年3月20日星期日

地動山搖


3月11日星期五日本經歷有現代地震監測方法以來最猛烈的一次地震,強度達9級,日本東部部分地區震感達日本震級表中最高的第七級,就連距離震央超過350公里的首都東京市亦感受到強烈震動,部分房屋損毀。日本處於活躍地震帶,其氣象廳一向非常重視地震和隨之而來的海嘯,警報系統和國民地震意識亦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。減低傷亡的因素除了是國民抗震意識強外,氣象廳的地震預警系統也功不可沒。具威脅性的地震來臨前,氣象廳於各媒體發出提示,讓市民有時間逃至較為安全的地方。


為甚麼氣象廳可以提早「預測」地震呢?這要從地震波的形式說起。一般來說,地震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在地球內部以P波和S波傳遞開去。P波 (primary wave) 是地震波中最快的一種,它的傳遞速度約為每秒5至10公里。P波屬於縱波,即是說它是由物體間擠壓 (compression) 和離散 (rarefaction) 傳播,介面擺動方向與波移動方向平行。至於S波 (secondary wave) 傳播速度則約為P波的一半。S波本身是橫波,以介面作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的移動而散播。地震儀能紀錄到P和S波,但P波一般較弱,民眾普遍不會察覺。氣象廳就是利用P波與S波傳送速度差異來預先提醒市民地震 (實則上為「感覺到的地震波」,詳見註一),從而作出準備。雖然警報發出與地震來臨之間時間通常不會多於半分鐘,但這已足夠令人們轉移往較安全的位置 (例如躱到桌面下) 而減低傷亡機會。

利用P波與S波的時間差亦可以大致確定地震位置。首先,從某地P波與S波來臨的時間可以得出地震距離該地多遠。得到三個地方的數據,然後在每地作圓,半徑為估算地震距離,三圓相遇的點便是地震位置。當然,波在不同物質上有不同速度,而地震震源亦於地面以下,所以這是一個較為粗略的估計;監測站點數目越多,估計便越準確。

最後,希望日本民眾能從地震中恢復過來,重過正常的生活。

欲瀏覽更多關於日本地震預警系統,請參考這頁的介紹: http://www.jma.go.jp/jma/en/Activities/eew.html

註一:除上述所講的P和S波外,有另外兩種表面波 (即不能經過地球內部傳播) -- L波 (Love wave)和R波 (Rayleigh wave),它們振幅比P及S波大,人們感受到的震動和所造成的破壞大多由此兩種波而來。它們傳播速度比S波稍慢,約每秒三公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