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4月15日是鐵達尼號沉沒100周年的日子。它於1912年的今天 (4月10日) 離開英國南部修咸頓港口,其後於法國和愛爾蘭接載更多乘客,11日駛離歐洲大陸,原定於18日左右抵達美國紐約。不幸地鐵達尼號於14日晚撞上冰山,令其5個密封艙進水,最後於15日凌晨2時20分沉進大西洋中,當時鐵達尼號位於紐芬蘭島東南偏南約600公里。事故中,超過2200名乘客中僅得少於三分一獲救。
上圖:1912年4月15日的天氣圖
美國於1911-12年經歷異常寒冷的冬天 (連結),冰山數量因而非常多;且由於當年極地氣流經向移動較大,部分冰山能夠飄移至鐵達尼號航線等較南海域。由於科技所限,當時主要獲知前方障礙物的途徑大多是從其他船隻得悉,或者靠肉眼 (船上沒有望遠鏡) 觀察。上圖顯示1912年4月15日的天氣圖 (來源),可見鐵達尼號的位置 (約北緯42度,西經50度) 幾乎是高壓區的中心,氣壓達1035百帕,所以根據當時的報告,郵輪周邊非常平靜,海面沒有浪花;雖然天氣好海上情況相對安全,但對於需要靠目視來偵測障礙物的人員來說卻是一大危險。在平常的日子,海面的波浪衝擊冰山時產生浪花,令它們比較容易地察看得到,但當天海面無風無浪,船員只於撞擊前約40秒看到冰山,兩者距離少於500米。基於船隻巨大,即時轉向也未能避免碰撞。
鐵達尼號沉沒令大家反思海上安全,自此對於救生艇和逃生演習的要求更為嚴格 (鐵達尼號上的救生艇只足夠乘載半數搭客),於障礙物不明的地區通過時船速不能太高 (當時船速約為每小時41公里),而無線電通訊亦每天24小時有人維持。
或許真的是「欺山莫欺水」,在零下2度的海溫下,數分鐘內便能引發低溫症,即使懂水性亦難逃一劫。
沒有留言:
發佈留言